以港鐵前往油街實現(Oi!)的話,一踏出炮台山的 A 出口,已經要拔出相機了。瘋魔萬千網紅的炮台山之字形樓梯就在跟前,以黃、藍、綠等文青的顔色拼湊成樓高三層的格子牆壁,好不引人注目!
炮台山樓梯沒有紐約新地標 Vessel 的複雜結構,但其簡單而有力的視覺衝擊已令它成為世界級的人氣打卡點,大家可以花點時間沉迷於那或藍或綠的格子世界裡。
炮台山樓梯的前方是車來攘往的馬路,大家想豐富構圖的話,可充分運用禁止停車的黃格和走過的電車、巴士和的士,又或把鏡頭微微一轉,或許會找到新視野。
晚間的之字形樓梯又別有風味,喜歡的話可使用慢快門畫上紅綠交替的光軌。
從油街實現的古樸風格,都猜到它不是一級就是二級的歷史建築。沒錯,這所於 1908 年建成的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初聽「油街實現」這個名字,感覺很不自然,就像一條街名接著一個動詞,然後就沒然後了。原來這個怪怪的名字是油街 12 號的諧音,明白命名者喻意這裡會是一個可實現一切可能和夢想的地方。
而英文名稱則為「Oi!」,既是年青人的打招呼潮語,又像 Oil,和油街的「油」字相映。
講外貌,這條長長的樓梯算是油街實現最吸睛的建築之一。的確,站在樓梯上或下,都可拍出截然不同的圖面。
對於缺乏草地的香港來說,擁有一小片草地的戶外花園都是人流鼎盛的熱點;不過,要從高處看,才能看出草坪上的端倪。
為了保持這所二級歷史建築的原貌及減少結構上的改動,油街實現的所有公共設施均設於地下,上層是沒有任何展館的,都是辦事處。
或許原貌才是最原汁原味,走到樓上,身處辦事處外的走廊,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仿佛時光倒流至二十世紀初,配上暖暖的日落,這一天很滿足了。
主建築周圍有大量供遊人休憩的設施,包括木製太陽椅、各式各樣極富藝術元素的怪誕椅子。
那些小小的椅子們都是拍攝的好道具。
這排長長的木欄都沒人欣賞,大家可以慢慢構圖。
小編可以說,上圖已涵蓋了 8 成「Oi!」的地方。面積比想像中的少許多,還以為會有
南豐紗廠的大小。
和
牛棚藝術村相比的話,大小則相約,但展館或工作室的數量卻差天共地,只有 3 間展館,一個是人工島的藝術製置,一個是播放著與水有關的影片,如無限循環的海浪。人家看得津津樂道,沒文化的小編就覺得很無聊。
還是「城街 • 招牌」這個俗氣的打卡點較吸引,館內四周滿佈霓虹燈招牌,當然不乏常見的「押」及「昌泰」啦!唯一的缺憾就是霓虹燈的展館太細了,只比家裡的洗手間大一點。
四周除了是發光招牌外,就是鏡子。只要別人一同進入展館,都會被攝進相片裡。或許大家都想有張漂亮的 IG 照片,不知哪裡來的規矩,大家都乖乖排著隊,一次只有一人或一對人進入。
每組大約逗留 10 分鐘。前方有 3 對人,小編就花了約 30 分鐘等待。大家要有耐性,才可獲得「桑拿」、「總會夜」那些已經消失了的霓虹招牌啊!等待期間,大家可以細心聆聽當年的電台廣告,時間會過得快一點。
千變萬化的紅磚牆永遠都是拍攝的好對象,每次看到紅磚牆,小編都忍不住按下快門。油街的建築物都以紅磚砌成,大家可以盡情拍過夠。
整體來說,霓虹燈招牌是必拍的項目,縱使要排很久。雖然面積不大,還是有些漂亮的角落,如樓上的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