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Log 模式?】為什麼 LOG 風格的影片擁有更高動態範圍(HDR)?

正常與 LOG Profile 影片比較

RAW vs LOG

攝影師都知道 RAW 檔保留了感光原件上的數據,也就是說 RAW 檔已盡可能保留了影像的細節。可惜,只有拍攝照片時,才可使用 RAW 檔。 拍攝影片時,並沒有 RAW 檔這回事。那麼,攝影師該如何保留更多影片的細節供後製之用?答案就是 LOG。

S-LOG、C-LOG、Z-LOG、D-LOG,全部都是 LOG 影片

幾乎全部的高階單反及無反(微單)都可拍攝影片,而相機總有一種或以上支援 LOG 模式的色彩風格(Profiles)。根據廠商的演算法,各品牌都有自家的 LOG 演算法,如 Sony 的 LOG 模式稱為 S-LOG;Nikon 的叫作 Z-LOG;Canon 的是 C-LOG。 數年前,只有高階的攝錄機及相機才支援 LOG 模式,現在連 DJI 的 Mavis Pro 航拍機及 Osmo Pocket 等拍攝工具都具備 LOG 模式。DJI 的 LOG 模式被名為 D-LOG。

相信大家都猜到 LOG 模式之所以普及,一定與影像質素有關。無可否認,以 LOG 模式拍攝出來的影片可擁有較高的動態範圍(High Dynamic Range, HDR),意味擁有更闊的曝光範圍,及可保留更多色調。 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如果大學是念數學及物理的,一聽便會明瞭。LOG 模式的巧妙之處在於運用了數學上的 LOG(Logarithmic) 函數來重新分配曝光值。

由此可見,LOG 的確是指數學上的 LOG(Logarithmic) 曲線函數,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影像格式或風格,而是格式或風格用上了 LOG 函數的轉換。

非線性(Non-Linear)的曝光

先來了解數碼影像如何被記錄。當光線透穿過鏡頭,聚焦於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便會把每個像素的光量轉化成電壓(Voltage)。光量越大,電壓越高。 光線的強度是模擬(Analog)的,意思是連續的;而電壓是數碼的(Digital)。相機藉著「模擬數碼轉換器(A/D Converter, ADC)」把光線的強度轉成電壓,再編成一個表示曝光量的數值。 最後依所選的影片格式如 MPEG-4 等來編碼及壓縮。

以上的影像記錄過程是線性的(Linear),光線越強,數字化後的曝光值越大。攝錄機、單反、無反和手機都預設以這種方法錄製影片,影片才可於一般電視和電腦螢幕上有正常的反差。

這個傳統的影像記錄過程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它的記錄方式是線性的,可惜曝光量卻不是線性。把光圈從 f/5.6 調到 f/4,曝光增加了一級,但曝光量倍增了。再由 f/4 調到 f/2.8,曝光值再加一級,但曝光再被倍增。 由 f/5.6 到 f/2.8 只是 2 級的曝光,但曝光量已增加了 4 倍。可以看到曝光本身不是線性的,而是更接近於對數(Logarithmic)的幾何增長。

實際例子

或者大家的相機可以 10 位元(bits)或以上來記錄顏色,但為了簡化計算,假設相機的位元深度(Bit Depth)只是 8-bit,即只可以 8 位元來表達色彩。8 位元可以產生 256 (2 的 8 次方) 個數值。 換個話說,8 位元可以表達 256 個光度。以 0 表示最黑,而 255 表示最白。

感光元件的「模擬數碼轉換器(A/D Converter, ADC)」會把接收到的曝光量轉成 0-255 的數值。讓我們把曝光等級與相對明亮值繪在圖表上。

曝光等級與明亮值關係圖

X 軸表示曝光等級,每增加一個等級,曝光量會增加一倍。假設相機的動態範圍是 8 級,就在 X 軸列出 8 個曝光等級。 Y 軸則表示每個曝光等級的光度(0-255)。

可有發現由 27 到 28 佔用了 Y 軸的一半長度? 全條 Y 軸的最大值是 255,而 28 減 27 已是 128。 單是這段高光位已佔了一半的位元深度(Bit Depth)。

最可笑是相機只用了 1/16 的位元深度(Bit Depth)來表達由 0 到 24,一共 4 級的明亮度。 以 1/16 的 Y 軸來記錄首 4 個曝光等級的明亮度,實在太「偏心」了吧! 這也解釋了數碼相機對暗位處理為何如此差劣。

LOG 就是解決辦法

之前說過「模擬數碼轉換器(A/D Converter, ADC)」把光度轉成電壓的過程是線性(Linear)的。只要在編碼及壓縮前,把曝光值套上 LOG 曲線函數,便可拉近各曝光等級所佔用的位元深度(Bit Depth)。

曝光等級與明亮 LOG 值關係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各曝光等級都獲得差不多的 Y 軸長度,即是大家的位元深度(Bit Depth)都差不多。解決了之前,相機花了超過一半的位元深度(Bit Depth)來記錄最光一級的問題。

LOG 的幅作用

指出 LOG 的幅作用前,先看正常模式,即線性保存影像的模樣。

Sony HLG3 Profile 影片

上圖是平時按下錄影鍵時所獲得的影像。

但曝光值經過 LOG 函數轉換後,以正常(非 HDR)螢幕觀看影片的話,影像會被淡化。影像的反差和飽和度變得弱了。

正常影片

上圖是套用了 Sony A7 III 的 HLG3 風格的影像。HLG 3 是 Sony 一種運用了 LOG 曲線的風格。可見 LOG 影像在對比度和飽和度方面都較平(Flat)。 留意暗位的地方,正常的影片上,欄杆的暗位黑漆漆一片。而 LOG 影片的欄杆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暗位細節。再比較一下兩者的天空,明顯地,LOG 影片上的天空(光位)擁有較多的細節。

只要影像細節被保留下來,對比度或是飽和度都只是額外的後製工序。

為什麼 LOG 曲線的應用最初只給高端的相機?使用 LOG 模式拍攝出來的影片,全都要進行調色(Color Grading)。沒有誰喜歡色彩平淡的影片吧? 廠商起初以為只有專業的攝影師才願意花時間去調色,沒想到攝影愛好者同樣願意花時間調色。

除非有朝一日,大部份觀眾都使用 HDR 螢幕,調色才會變成可有可無的步驟,因 HDR 顯示裝置能正確還原影片應有的對比和色彩。

Sony HLG3 Profile 影片

以上是被調色(Color Graded)後的 LOG 影片。明顯地,調色過的 LOG 影片依然比原影片保留了更多細節。

對 LOG 影片調色 (Color Grading) 很講求經驗,否則只會一蹋糊塗。一旦掌握了,拍出來的影片將會去到另一個層次。現在很多對畫質有追求的攝影師已使用支援 LOG 的顏色風格(Profiles),如 Sony 的 S-LOG2、S-LOG3、CINE4、HLG3等。 注意,不同顏色 Profiles 對曝光的寬容度都不同。小編個人則偏愛 Sony 的 HLG3 Profile。





其他文章

丹霞山(一):紅石博物館

丹霞這個詞彙給人的印象是赤紅,可能因世界各處被稱為丹霞的地方,都呈現出赤紅的陡崖,似乎丹霞和赤壁扯上了關係。丹霞這

用Dark Frame消除Hot Pixels

如果喜愛拍攝夜景,尤其喜歡長時間曝光的話,那就要習慣使用 Dark Frames。 這是一個有效消除熱噪點 (Hot pixels) 的方法

玩完「仆街」玩「蒸發」

潮流果然愛攪怪,繼「飄浮照」、「仆街照」後,又來了個潮爆「蒸發照」(Rapture Bomb)。「蒸發照片」中,總會有人突然消失

對焦 3 - 對焦陷阱

相機中,有一個令人容易失焦的陷阱,如果對自動感應器的大小和觀景器上的長形紅色對焦顯示格的大小認識不夠清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