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窰家樂徑與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相連,而當中的主角是位於西貢郊野公園內的「上窰村」,是條始於 19 世紀的村落,由廣東省寶安縣黃氏族人所建。由上窰進入,大網仔離開,全程只需一小時,是條超級輕鬆的行山徑,絕對適合一家大細。交通上,可於西貢市乘搭 94 號巴士,於北潭涌巴士站下車。
步行約 20 分鐘,便可抵達自然教育的入口,「上窰」。途中有數棵貌似楓樹的樹木,拍攝出來的效果也不賴呢!
然後,沿著階梯緩緩上山。階梯兩旁是高大的樹木,入秋後,樹葉的顏色都偏向橙黃。縱然不是楓樹那種火熱刺眼的紅,但同樣散發出濃厚的秋冬氣息。
沿途,潺潺的流水聲一直伴著我們。雖然這裡沒有楓香林,但樹梢透進來的陽光卻在河面畫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秋葉,比真正的紅葉還要漂亮呢!
上窰郊遊徑不是熱門的遠足徑,到訪的遊人寥寥可數,環境清幽宜人。途中某處,與植物爭妍鬥麗的竟然不是遊人,而是兩台跑車。
天高氣爽,秋意盎然,又是一棵韻味非常的大樹。
爬過階梯後,腳下是曝罟灣,而遠方的左邊則是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及西壩。山麓、小島和大海的融合,成了一幅好不漂亮的山水畫。
能夠稱得上是「自然教育徑」,物種當然異常豐富兼具多樣性。隨隨便便,又找到了一棵橙紅的植物為這個秋冬多添兩分浪漫。
中間的路段較為平坦,又可遠望崇山峻嶺,是進午餐(自備)的好地方。
山下的那個四分一圓是曝罟灣的堤圍,又是個美不勝收的「打卡點」。下山時,只要依西壩方向走,便可到達堤圍。
小編則覺得山上那條石階同樣是個美麗的「打卡點」。有山、有水,還可坐下來欣綠水青山,很享受!
上窰民俗文物館的前身就是上窰村,整條村都建於高於地面的平台上,由一列八所房舍組成。當時,村民靠建窰生產灰泥為生。沒料到,在建材的大量需求下,村民都一一致富。及後,英泥的出現,把灰窰工業推向減亡。上窰村於一九八三年被修葺後,成為了今天的民俗文物館,內裡陳列著各種傢具及耕種工具。
這個不是水井,而是灰窰的遺址。昔日,村民就是以此灰窰來製作石灰。從上圖可見,灰窰以耐火的紅磚製成,爐底設有風口,用以增強火力。由於上窰靠近海邊,貝殼和珊瑚這些石灰的原料都隨手可得,造就了灰窰業的發展。石灰的應用也相當廣泛,建築材料、肥料、殺蟲劑、紙張、染料等都會用上石灰。
民俗文物館附近有一片紅樹林,是當年石灰原材料的來源,現今成了小白鷺覓食之地。
而這個小碼頭也是行程必到的「打卡點」。既可近距離觀看紅樹林的生物,又有 180 度的漂亮景緻。
碼頭右方那座彩色的建築物便是北潭涌保良局渡假營。
上窰的生態保育做得不錯,沒有令人生厭的垃圾,水質也清晰見底。
而正前方那座像頂紳士帽的山峰名為「太墩山」。
喜歡拍攝植物的話,相信上窰的植物已佔據了相機的一半記憶體。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旁邊是片大石灘和清澈的溪流,夕陽的餘輝則為它多添了一份靜憩的氣息。
往來上窰的路上,每位遊客都會路過「復興橋」,它是一條橫跨龍坑河的石橋。黃昏時昏,大家的影子都會被投射在龍坑河床上。
別以為龍坑河是條乾涸了的河流,雨季及潮漲時,獨木舟可於此通過。潮退時,露出水面的石頭也同樣優美。
走過復興橋後,沿大網仔路步行 20 分鐘便可抵達北潭涌巴士站,然後乘 94 號巴士返回西貢市。秋、冬季節,大網仔兩旁的樹木都會換上了秋裝,同樣是不容錯過的自然景色。
花了個多小時暢遊山徑後,大家應該還精力充沛。有人選擇於附近的燒烤場享受燒烤之樂,也有人回到西貢市,嘆杯香濃的咖啡,晚上吃頓豐富的海鮮餐。喜愛攝影的話,西貢市販賣海鮮的小艇或泊滿遊艇的避風塘都是拍攝的好題材,可當成是「上窰家樂徑」的額外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