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2)

這篇是《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1)》的延續。

龍門石窟景區主要由龍門石窟、香山寺和白園所組成。龍門石窟位處西岸的龍門山,而香山寺和白園則身處龍門山的對岸,即東邊的香山之上。因為盛產香葛,所以被稱為香山。又因外形像琵琶,也被稱為琵琶山。

繼續龍門石窟的行程。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蓮花洞

就算沒聽過蓮花洞名字的人來到此處,也會自然地被穹頂的那朵大蓮花浮雕所迷住。那朵浮在半空的蓮花打破了既往蓮花浮在水池的畫面,充分說明了工匠開鑿洞窟時是以藝術為重心。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窟,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龕。台階上的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刻畫的除了傳神的形態外,更刻畫了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為保存唐代文化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遊覽時,巧遇晨光照射在大佛身上,令奉先寺頓時變得更安詳、親切和動人,也為龍門多添了份神聖的感覺。若果說那光束是晨光,把它說成佛光更為貼切,它使山間的佛像變得金光奪目。在那充滿佛像的山頭,不雖然多說話,用心體會,便能融入結合了宗教和藝術的盛唐世界。

有些東西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或許這就是旅遊的樂趣。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盧舍那

奉先寺正中的主佛為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

這也是最多遊人和他合照的佛像呢!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在戰火、歲月的折騰、人為的破壞和古文物大盜的貪婪下,這個舉世的藝術壯舉變得千瘡百孔,完整的佛像真是寥寥無幾,更多的是佛首被移去。移到哪裡?到國外的博物館或成為私人的珍藏去了。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跨過這片濕地,便能由伊水西闕走到東闕。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東岸上,佛像的數量大幅減少了,但卻能夠遠眺西岸龍門山的全景,又是另一番意景。伊水汪洋,水光山色,秀麗山河把龍門石窟東西兩山點綴得美輪美奐,更把西山隔離得像是個與世無爭的小島。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剛好碰見電視台安排了一場舞龍。導演對這場舞龍的拍攝相當認真,不斷叮囑攝影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拍攝的器材也相當專業,連吊肩也用上了。在攝製隊的精心安排下,巨龍在龍門石窟前飛騰,為那兒增添了色彩和朝氣。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白居易也讚美過香山:「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若果要感受這番話的內容,請先蓄存足夠的腳力。一口氣由梯級直到山頂是相當累人的。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上到山頂後,又可以從另一角度觀賞龍門石窟,也能清楚看到自己走過的路,相當有趣。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龍門石窟(Longmen Grottoes)



相關文章:

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1)






其他文章

中環 Starbucks 冰室

星巴克冰室,一個予人新派、現代和潮;另一者給人上世紀、過時和回憶。兩個本是水火不容的東西,現在卻走在

熱能地圖:最熱門的拍攝地點

現今不少相機都配備了GPS(全球定位系統)功能,有了地理位置,再集合眾人上載的相片,我們便能知道地球最熱門的拍攝景點了

轉成黑白 #3:Channel Mixer

學會了運用 Desaturation 和 Gradient Map 來把彩色照片轉成黑白後,本章將介紹如果透過 Channels (通道) 和 Channel

【馬灣舊村】日落時份,遊走於消失中的漁村廢墟

有超過 200 年歷史的馬灣舊村曾幾何時是條繁榮的漁村,村民住在高腳的水上棚屋,學校、食肆等設施一應俱全。當時青馬大橋還沒落成,可謂是條與世隔絕、自成一角的隱世村落。 從遺下的舢舨及荒田可見,村民以捕魚和耕作為生,是村內的經濟來源。60 至 70 年代是馬灣的黃金時代,各區的市民都會跑到馬灣吃海鮮。現在,大家只會到西貢碼頭、鯉魚門、流浮山等地吃海鮮。 馬灣?是吃海鮮的地方嗎?